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拓宽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以思政专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在实践教学周期间,马院领导和老师带领 17级学生远赴南京进行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学习。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终于到达了南京。吃完午饭,尽管天气灰蒙蒙的,但同学依然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占地 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穿过画着精美花纹的大殿,进入展区,在历史馆中追溯人类的前世今生,在艺术馆里品味中国文化的芬芳,在非遗馆中重拾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在民国馆的仿真场景中漫步,体验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移步换景,却始终带着惊叹与敬佩,游览已成,却仍意犹未尽。南京的第一站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
图为南京博物馆。
随后我们去了下一站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整个陵园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同学们跟着导游从博爱牌坊进入,穿过写着天下为公的陵门,踏上 392级的台阶,像个朝拜之人怀着肃穆神圣的情感努力的爬上顶点,尽管一天下来同学们身体劳累,但全部都登上了写着“民权,民族,民生”的祭堂,怀着缅怀的心情致敬孙中山先生。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
图为中山陵。
晚上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歇着,去了著名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粼粼波光上还闪着历史的光景,水声还回荡着今日的繁华。涌动人流,飘香食物和五彩的雨花石伴随我们一起结束第一天,进入了梦乡。
图为夫子庙。
第二天早上起来,地面上湿漉漉的,看来下了细雨,但早已停,我们也开始了最后一天的旅程。也许是因为以前我们选的主题研究的原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教于其他几个地方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我们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来,也许是因为雨水的原因,地上的石灰石子变成了黑色,整体墙面的黑色更为黝黑,呈现出一种沉重悲伤的氛围,身处这里你就仿佛回到了那个伤痕累累的时代,这一切都在表明 80年前的南京的土地上上演了成千上万的残忍与死亡。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
对于1702班班长卢泰行来说,“历史可以原谅,但不能被忘记。”这句雕刻在纪念馆墙上的话给了他很深的感触。在参观设计成“和平之舟”形状的纪念馆时他说他仔细观察了每一件展品、资料,尤其是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记录了日军暴行的影片。他认为我们无意执着于怪罪日本的侵略,而是不敢忘记当面面对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我们努力发展,追逐希望,拥抱和平,就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繁荣富强!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次还去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和南京科技馆。“青山有幸埋忠骨”,雨花台埋葬的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存,南京科技馆则凸现了科学的魅力。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
两天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学到了更多知识,体悟到了许多道理。团支书卢思雨同学说,去南京实践两天让她体会到了南京这座城的古韵和魅力。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南京博物馆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纪念馆这两个地方。南京博物馆里的民国时期的展馆,将民国的场景还原,让人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其当年的繁华和特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纪念馆黑灰色调,让人心情沉重,一个个鲜血淋漓的遭遇让人忍不住感叹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人也坚定了建设祖国的动力。她觉得书本上的知识远没有亲身体会的生动。这次南京实践活动不仅让她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情怀。我想这也是此次南京之行的意义所在。
图为学生实践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