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学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不仅因为青春,更因为,大学是每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当每一位年轻人对着社会张望的时候,他们会有紧张,会有兴奋,也会有不安与惶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人生阅历,没有过多的人生经验,更没有完备坚强的价值体系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
林语堂说,课堂中的学问常是死的,机械式的,在课堂外闲谈时的学问才是活的,生动的,与人生有关系的。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知游录》:知即是求知,指教,甚至知交;游即是交游,从游;录指笔录,记录,甚或回忆录。主要通过心得、实录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再现师生交流的过程,尽可能生动展示同学们的交流心得。
推出《知游录》,目的只有一个,鼓励每一位学生走近老师,进行形而上的交流或形而下的探讨,以获取活的、生动的与人生有关系的经验与感悟。
时间:3月7日
地点:教a-101
交流人:朱婧(教师)顾影(学生)
导师初印象:
短短的卷发,黑色镜框,不大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嘴巴张和就是知识,举手投足就是吸引。枯燥的历史讲成了小说,繁琐的人物说成了近邻,对待问题的角度新颖独特,对待学生尊重亲近。拿得起专业知识,放得下流行话题,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师。
(朱婧老师素描。小蚂蚁/摄)
知游心录:
万万没想到,和我的导师朱婧老师的聊天居然发生在了一个大课间。
朱老师教大一下半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她的名气上学期我就早有耳闻,非常多的学姐学长都很喜欢她的课,知道自己的导师是她后我很是兴奋。相约一星期,朱老师很忙,终于在课间歉意地将我和张宇叫到教室外。这课间十五分钟,成为了我最难忘的一个课间。
我高中时是理科生,大学读了文科,听课的时候有很多逻辑点和知识都不熟悉,听起来很费力。朱老师爽朗的笑答,放宽心,高中的知识大多死记硬背,大学的学习方式大不相同。专业书读不懂怎么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脑袋里没有体系怎么办?问!找相关科目的老师请教。“专业书一定是枯燥的,不如老师讲课的风趣,也不如课外书的生动活泼,但是要想吃透这个专业,专业书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谈话间,朱老师是一贯的大大咧咧、掷地有声,脸孔不时地闪过眼前,这种近距离让人轻松。过去我只知她课堂的精彩,而今却又领略了她为人的率真。她说努力,她举出几位以前她教的公共课上始终坐在第一排的女生为例:“听不听得懂没关系,但是你认真听课的态度决定了你做事专注认真的品质。”她提起她任班主任时一位考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的女生为例,寒冬酷暑,她几乎不回家,每天早起读书,甚至连毕业的那个暑假都没有回家,租了一间房在学校附近。女生坦言,自己回家就会懒,不如强迫自己在学校,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听到这儿我会心地笑,从小学到高中,每次在学校学不下去了就安慰自己放假在家补回来,可是人的意志力实在有限,家的氛围实在无法让人投入工作,也是自欺欺人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病根。
(待在老师的目光里是一种幸运。小蚂蚁/摄)
奖学金的话题在大一初始并不被重视,但是朱老师却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大学四年,能拿几次拿几次,尽量多拿,这不仅在大学生活而且在未来的求职中都是一种证明,证明曾经的过程,证明曾经的努力,当然也可以证明所具备的努力的品质。她的这一话题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一直以为,奖学金就是钱,和钱搭边的东西总会变成不那么纯洁,追求也就变得不清不楚。但是朱老师却坦然地讲述这个话题,在她眼中,奖学金只是一种大学过程的印证,或是注脚,就像成长中每一份的积累。她又谈到我们的生活,宿舍关系、交友尺度都是要注意的问题,正常和谐的交友关系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带来积极影响。
老师谈的大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学习的勤奋会给我们机会,机会可能给我们带来钱,但更多的还是机会。这些机会让我们认识更多的人,享受更合心意的生活,看见更大的世界。是的,我们都是凡人,会觉得自己落后于他人,会有懒惰松懈的时刻,但是你不必躲,正视这个事实,在这个事实中付出最大的努力。
你是凡人,你不必躲。黯淡蝶蛹的抽丝剥茧,是一朵朵会飞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