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杨广越学长通过电子邮件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发来一封邮件,题为《如果让我重新读本科》。杨广越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现在河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的这封信,没有过多的感性词语,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如何看待文、理分工,如何看待思政专业,等等。这封信,不炫不酷,却值得一个人的时候安静品读,值得读完之后静心领悟。信件内容如下:
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我是淮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杨广越。虽然听说政管学院已经改组,但是,作为政管人,我依然很开心,因为她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现在,我是一名研究生,但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我重新读本科,我会不会选择不一样的路?我想这样的问题不仅对我,而且对你们也一定会有启发。下面我将以问题为引导来表达我现在的想法。
文理分科如何看待?
在大家都说文科无用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文科从那一刻起就成为了指代我的新名词:文科生。我想学弟学妹们应该大部分跟我是一样的,当然不排除弃理从文的。然而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自我的选择。
那么文科是不是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没用呢?这句话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从工具理性角度看,理工科易就业,工资高,而文科相对来说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薪水也不高;说它不对是因为从价值理性角度看,文科具有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功能,而理工科更多地承担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功能。所以对于我们文科生而言,应该明白文科的实质是一门使人活得明白的学问。而活得明白通俗地讲就是追求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幸福有三种: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所谓物质幸福,就是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这种幸福是短暂的;所谓政治幸福,就是具有公民的权利,这种幸福是长久的;而所谓思辨幸福,就是思考人生,这种幸福是永恒的。其实这三种活法在中国也有所著述,即: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作为一名文科生,应该理解文理科只是学科分工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同时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科观:文科主内,理工科主外。
文科生存之道在何处?
理工科的学生通常认为文科生能说会道,讲不过他们,这其实就是文科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一张嘴”。这个不难理解,最近的《芈月传》里有两位人物,一是屈子,一是张仪,在欣赏他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的时代运用自己的才智合纵连横之后,你就会明白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之处。如果这个还没看,那就想想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吧。除此之外,作为文科生还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一支笔”。为什么这么说?古语有言“文以载道”,就是说再好的思想如果不能记述,也难以使人明白,更不会流芳百世,成为经典。现在我们读的世界名著不就是最好的印证吗?
专业知识如何学?
因为我是思政专业出生,所以我的学法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也不一定适合本专业的学弟学妹们,但是我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就思政专业而言,我认为有这样一条路径符合学习的渐进规律:史—论—著。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做学问的人,如果你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浅尝辄止”的,那么说明你并未真正地走进知识的殿堂。众所周知,每一门学课几乎都有一个发展史。历史学有历史学的发展史,政治学有政治学的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这些都说明学习一门课首先应当学习它的发展史。其次,在有了学科的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将国内和国外与之相关的论述遴选几本进行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回归经典著作,此时你将会对专业课的认知达到空前的高度。上面的方法只是一般情况,抑或说针对较难的一些著作而言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的著作,此种方法就未必适用。正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大可浅尝辄止,另外一些书不妨狼吞虎咽下去,只有极少数书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并加以消化。”
王泛森院士主张学生“用两条腿走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我的导师黄明理老师也主张“强吾身体——把健身作为一种习惯”、“健吾灵魂——把乐观、德行和理性控制视为生命”、 “丰吾智慧——把知识能力作为安身立命之基”。所以,作为本科生不仅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同时也要全面综合的发展,把自己的学习融入自己的兴趣当中。
寒暑假如何过?
大部分的学生在放假前会带书回家,后来开学了发现自己根本没看过书。在假期,要么一玩到底,要么打工挣钱,而一心学习的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作为一名研究生,我特别想对你们说:学习是一种累积,重在平时。路易斯·肖在《怎样利用时间读书》中说过:“你若能坚持十五分钟的阅读,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读完两本书,一年就是二十本,那么一生自然可读完一千以上的书。这真是达致博学多闻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这种方法很适用,因为你们放假多数时间是不在学习的,所以坚持“积少成多”的读书法则将会对你们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