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9-2015.10
地点:北校区教室、东校区校园,线上线下
交流人:徐贵权(老师)杨一鸣(学生)
先生退休不足半年,可与先生已半年有余未曾谋面。先生借书尚有两本不曾有机会归还,先生亲笔赠书翻阅过后静静地躺在衣柜留作珍藏。大学生活已过半程,我喜欢的交流过的老师不算少,可最最敬重者唯先生矣。这篇文字本打算去年先生生日时当做礼物承予他,可我用什么样的文字似乎都太苍白无力,敬重之情无溢于言。与陈树湘老师聊起,她说你写吧,不在乎文字情感最重要,先生退休如果晓得还有学生惦记他,他会很开心,于是才有了这篇文字。
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的课堂上,也曾受邀写过一篇课堂笔记,想来也许是我的文字实而不华,没有什么亮点,所以没被选中吧。
我对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迷信的不得了。见到先生的第一面,就被他宽厚如海的情怀气质吸引,这完全符合我潜意识认知里大学老师的形象,就他了,我们一定要发生些什么。
嘿,说来惭愧,第一次主动去联系先生其实是有目的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先生带一门叫做论文检索与论文写作的课程。我虽只是大一,可受挚友嘱托辅助完成其论文。就这样,因起,缘起;因灭,缘续。
第一次去到先生家是一个傍晚,我们聊了很多,家庭,学习,读书,参观了他那让我震惊的书房,两年了,那情那景那语历历在目。先生问我读什么书,老老实实回答正在读《朱镕基讲话实录》,先生说你应该尝试读一些专业的书籍,转身拿出了那本至今对我意义深刻的书《人就是人》,带我叩开了哲学的大门,先生和这本书一起成为我思想启蒙的导师。
那一次见面后,我视先生为忘年老友,困惑,问题,生活,他一一帮我解答,有时是在半晌,有时是在深夜。我们探讨过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哲学的生存问题;我们探讨过,理性与感性孰重孰轻的问题;我们探讨过分析时政社会热点的角度与掌控;我问先生为什么我脑子里出现的观点就是很难用语言复述出来,先生说我是思维在前语言在后的人,这没有关系;我问先生为什么我的文字平淡无奇一点都不华丽,先生说平平淡淡的陈述中能够表达轰轰烈烈的情绪才是真……自问天赋不如人,所以先生的话都牢牢铭记于心。
先生曾说,作为一位教师,不能奢求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年级,只要能够影响那么一两个人足矣。学生大言不惭,您实影响了我。先生曾嘱托一事于我,不忘附录一封信,信头:XX,见信好啊,我想要嘱托一事于你……信尾:此至,万分感谢。真真实实,大家风范尽显无疑。与先生的相处,轻松愉悦,轻而易举间总能有顿悟。
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为这座城市停留,如果会,那就是因为在这座城,有很多像先生这样温暖的人让我割舍不下。如果不会,这座城也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哪怕有一天心血来潮重新来到这个地方,也不会担心没有了家。
最后,真挚的祝福送给先生。